“不出事”是干部從政的底線。關(guān)于如何“不出事”,明太祖朱元璋的一段話,今天讀來,仍頗受啟發(fā)。一次,朱元璋與侍臣閑談時說:“守俸如井泉,井雖不滿,日汲不竭,淵泉焉。”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不少“出事”的干部,正是不好好喝自己的“井水”,偏要到“井”外弄水喝。他們有的信奉“馬無夜草不肥,人無橫財不富”,有的認為靠外財過日子,顯本事、夠派頭,到頭來反而把自己的“井水”弄沒了。貴州省政協(xié)原黨組書記、主席王富玉斂財4.5億,東窗事發(fā)后才后悔莫及:“我都不知道要錢干什么,我吃喝不愁啊。你要錢干什么,埋你?。 ?/span> 不喝“井外之水”,首先是守“井” 自己的“井水”干凈、清澈,喝起來放心?!熬蓖庵此坪泼欤珌砺凡幻?,喝下去吉兇難測?!熬币苍S看起來并不豐盈,但取之不竭,所謂“夜眠八尺,日啖三升”,只要不花不該花的錢,是完全“夠喝”的。事實上,一些落馬干部弄來的“井外之水”,遠遠超過生活需要,“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金山銀山來不及享受,就已經(jīng)“為他人做了嫁衣裳”。 其次是守初 明朝政治家王廷相有次雨后上街,看見一位轎夫穿了雙新鞋,一路小心翼翼生怕弄臟,結(jié)果進城后泥濘漸多,沾上了泥污,自此就不再顧惜鞋子了。王廷相點評:“居身之道,亦猶是耳,倘一失足,將無所不至矣!”一些落馬官員年輕時也曾拒絕了多次誘惑,可就是在一次偶然的宴請、一份精心的禮品中,放任了欲望,“猶如破竹,初節(jié)既破,余節(jié)皆去”,從此失去了回頭路。要牢記“堤潰蟻孔,氣泄針芒”的古訓(xùn),只要守住“初節(jié)”,別有用心的人和糖衣炮彈就會遠離你,其他“節(jié)”也就能守住。 再次是守路 守一條不喝“井”外之水,也能干成事之路。有的落馬干部曾有一番作為,甚至有“明星官員”“學(xué)者官員”標簽。有人為他們“鳴不平”,似乎不喝“井”外之水,就干不好工作。 這是錯誤的,諸葛亮死后,家產(chǎn)僅“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全部來源于皇帝賞賜和俸祿,“不別治生,以長尺寸”。以毛主席為代表的中國共產(chǎn)黨人以廉潔換民心,使天下歸心,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對國民黨將領(lǐng)感慨地說:“共產(chǎn)黨戰(zhàn)勝你們的不是飛機大炮,是廉潔,以及廉潔換來的民心。”難道諸葛亮、毛主席沒有干成事?且個別有作為的落馬官員,也不能掩蓋大多數(shù)落馬官員既收錢又干不成事的事實。 干凈和干事本質(zhì)并不矛盾,關(guān)鍵是找到并堅守一條“既干又凈”的路子,堅決不喝“井”外之水。應(yīng)該說,在我們黨的體制機制內(nèi),找到這條路并不困難,更重要是守住這條路,堅持走下去,在大干中保持純凈,在快干中保持干凈,在苦干中保持清凈,在實干中保持心凈,既干清白事,又當干凈人,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