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論風生
護送醉酒者回家被判擔責,于法未必無據(jù),但責任還可酌情減輕。
“男子醉酒后路邊身亡,送其‘回家’者被判擔責”,這樣一則新聞,日前引發(fā)網(wǎng)友熱議。
據(jù)媒體報道,2018年5月,在東莞工作的江西男子李某,在應朋友黃某之約參加酒局后,開車送醉酒的黃某回到“住處”附近,沒想到黃某次日被發(fā)現(xiàn)在路邊自殺身亡。當?shù)胤ㄔ阂粚徍投従J為李某沒有盡到安全護送義務,判李某承擔5%責任,賠償原告7萬余元。
朋友喝酒聚餐本是一件輕松愉快的事,誰能料想因為送“醉酒”之人回家卻攤上了一場賠償官司。
李某到底是否有過錯、該不該擔責,其實作為“裁判”的法官有其裁量空間。對公眾而言,不應看到賠償就用籠統(tǒng)的“背鍋”字眼去闡述,也不必將其視作“誰受傷誰有理”的和稀泥式判決,而應將其置于法院劃定的責任分擔框架下去看——李某不是承擔所有責任,而是5%的責任;不是刑事責任,而是民事責任。
法理上通常認為,飲酒者在飲酒之后,辨認和控制能力大為減弱,人身安全風險隨之增大,故而在同桌飲酒人之間,產(chǎn)生了特定的權利義務關系,主要是互相承擔安全保障義務??紤]到未飲酒者的神志清醒,故而比起“狀態(tài)失?!钡淖砭普?,應承擔更多的責任義務,包括把他們安全護送回家等。
回看這起案例,李某雖然也履行了送醉酒的黃某回家的義務,但還不能說這份義務履行沒有“瑕疵”。李某確實是把黃某送到了“住處”附近,但在黃某醉酒的情況下,讓他一人處于無人照應狀態(tài),這也為接下來發(fā)生不幸埋下了禍患因素。雖然這不是黃某自殺的主要原因,但展開責任倒推時,將這認定為“有過錯”,也算是站得住腳。
從這個意義上說,當?shù)胤ㄔ涸谝粚徍投彆r,酌定李某承擔5%責任,其實并沒有明顯失當。這樣的案例對“酒友”們也是提醒:多一份謹慎,也就多一份安全,最好別放任醉酒者處在失助狀態(tài)。
但也要看到,這個案例非常特殊。一來,朋友醉酒之后的自殺行為是李某始料未及的,按李某的說法,當晚黃某坐副駕駛意識清醒,下車后招手說自己可以走,且在酒桌上從未有過輕生的意思表達。二來,李某對黃某搬家并不知情,他是在得到黃某的肯定答復之后,才把黃某放到了所謂的“住所”附近。
這些情況,顯然該納入責任劃分的考量因素中?!胺刹粡娙怂y”的共識,應得到捍衛(wèi)。即便護送者該擔責,在有關法律責任劃分上,也可以更合理些。
說到底,“喝酒千萬條,安全第一條”。喝酒聚餐這個活動,包括策劃、組織、聚餐、返回等整個過程,并不僅局限在一張餐桌上。只有安全到家,才是喝酒聚餐的真正終結。希望在明確的法律責任框架下,再碰上酒局,有關各方對勸酒多些忌憚,護送醉酒人回家時,也多些安全保障意識。
柳宇霆(法律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