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蕉在线视频网站,国产视频综合,亚洲综合五月天欧美,成人亚洲综合,日本欧美高清全视频,国产视频黄色,欧美高清在线播放

中學女生跳樓,遺書曝光:“媽媽,我太累了…”

被愛過的人,

內心便有光,便無懼黑暗。

文丨劉娜

01

9月17日,

是闔家團圓的中秋節(jié)。

那一天,

廣州市番禺區(qū)奧園廣場,

發(fā)生一起悲慘案件:

女中學生美美,

在這里跳樓自殺。

自殺10天后,

美美寫給媽媽的遺書,

開始在網上流傳。

遺書中,美美這樣寫道:

“媽媽,

當你看到這張紙的時候,

我可能已經不在了。

媽媽對不起,

女兒沒能給您盡孝,

女兒只是太累了,

想睡一個覺……”

接下來的文字里,

美美寫到作業(yè)的繁重、

學校的排名、

家庭的債務、

補課的瘋狂、

未來的迷茫、

內心的無力……

還有,她對媽媽極度的愧疚:

“媽媽,要是沒有我,

你不會變成現在這樣,

對不起媽媽,都是我的錯,

我只能現在讓你止損了……”

02

美美這封文筆略顯稚嫩、

內容疼痛扎心的遺書,

在網上傳開后,

很多人看哭了:

“這屆孩子,

真的真的太難了。”

也有不少大V,

憑借遺書中的只言片語,

網暴美美的媽媽:

“是媽媽,害死了這個孩子。”

我勸你不要當這樣的人。

一,養(yǎng)育孩子,

不是媽媽一個人的責任,

請問“消失的爸爸”去哪兒了?

把孩子的問題全部歸咎于媽媽,

就像把社會的問題

全部歸咎于女人,

本質上是厭女,不是客觀。

二,美美走之前給媽媽寫遺書,

恰恰證明她愛媽媽,

媽媽也是她

生前最放不下的人。

只是,

這份脆弱的母女之情,

最終沒能留住美美,

小女孩被更強大

更黑暗的能量吞噬了。

這更強大更黑暗的能量是什么?

這,才是我們今天

需要共同直面的問題——

03

懂事·抑郁癥

“媽媽對不起,

我不能給您盡孝了?!?/p>

“媽媽,我用了您太多錢…

都是我的錯。”

“媽媽,

我不在的時候

你要照顧好自己,

手機不要看得太晚?!?/p>

“媽媽,美美永遠愛你……”

從這些句子中,

我們能看出,

美美是個特別懂事的孩子。

可怕的是:

自殺的孩子,

都是特別懂事的孩子。

為什么?

為什么越懂事

越容易跌落抑郁?

答案是:

過分懂事本質上

是一種扼殺自我的討好——

時時處處都考慮別人的孩子,

才被贊聽話懂事。

過分的討好本質上

是一種閹割自我的壓抑——

在“我不重要”的慣性認知里,

自我貶損,

自我攻擊,

自我懲罰。

每個抑郁癥患者體內,

都住著一個

嚴厲的自我懲罰者。

自殺,不過是她(他)

以獻祭生命的方式,

對自己進行的最后一場懲罰。

所以,心理學上有種說法:

調皮搗蛋的孩子不可怕,

過分懂事的孩子才可怕。

一個孩子上躥下跳、

左翻右躍、搞七搞八,

猶如荒原撒歡的怪獸,

也像沒戴緊箍咒的孫悟空,

是原始生命力旺盛的表現。

生命力旺盛的孩子,

學習不一定最優(yōu),

但絕對不會抑郁。

因為他對外釋放了攻擊性。

而攻擊性,

是生命力的體現。

反之,

那些看起來乖巧、懂事、

從不惹事的孩子,

更容易出現心理問題——

她(他)從不向外攻擊他人,

只能向內懲罰自己。

越懲罰自己,

她(他)內在的生命力越弱,

直至最后一根稻草落下,

最后一點希望破滅。

所以,親愛的朋友:

當你夸你的孩子懂事時,

請停下來觀察一下,

他(她)有沒有一直討好大人,

過分委屈自己。

當你嫌棄你的孩子太調皮時,

也請停下來看一看,

她(他)是不是在通過向外攻擊,

博取大人關注,

捍衛(wèi)自己感受。

透過孩子表象的癥候,

看見孩子內在的需求,

是養(yǎng)育的第一步。

04

貧困·愧疚感

“我見過您因身上的債務而煩躁,

我也見過那些有錢人的夸張……”

“媽媽你經常說我用了你太多錢,

要是沒有我,

你不會變成現在這樣。”

“您不再給我花錢了,

也不用那么累了?!?/p>

通過遺書上的這些內容,

我們能看出自殺前的美美,

陷入了極度愧疚中。

這愧疚,

不僅是媽媽帶給她的。

還有社會貧富、教育內卷,

帶給她的落差,

讓她在不愿為難媽媽,

也不想被人嘲諷中,

決定殺掉自己。

愧疚感帶來的羞恥感,

是人類所有情感中,

最趨向“死能量”的。

因為羞恥感,

無法輕易說出口,

會被我們巧妙地藏起來,

關到潛意識的陰影里。

當我們陰影里

隱藏太多羞恥后,

我們的能量

就會變得越來越沉重悲傷。

沉重悲傷越攢越多,

我們就會越絕望,

越沒有活力。

抑郁癥患者本質上

是活力喪失殆盡的無力者。

我開頭說了,

不贊同大V們網暴美美的媽媽。

但我期待

看到這篇文的父母們,

能從這則悲劇中,

體察自己日常生活中,

有沒有給孩子人為制造羞恥。

“我這么做,

還不都是為了你好?”

“咱家這么窮,

你學習不好對得起我嗎?”

“要不是因為你,

我怎么會活得這么辛苦!”

諸如此類,

脫口而出的“毒話”,

都會讓孩子陷入

“我是個罪人”的自罪感。

會讓孩子覺得她(他)是累贅、

是廢物、是包袱,

沒有自己父母會活得很好。

直至最后,

走向“算了,我死了,

爸媽就沒有這么累了”的輕生。

沒有100分的父母,

但60分的父母

也要好好學習的一課,

是不帶羞恥的表達:

“我剛才那么做,

是因為我太看重自己的面子,

不是你錯了。”

“咱家是很窮,

但掙錢是爸爸媽媽的事情?!?/p>

“在你出生前,

爸爸媽媽就活得不輕松,

但有什么關系呢,

只要一家人好好的,

總會有辦法?!?/p>

不帶羞恥感的表達,

會讓我們和孩子

一起走出心窮的詛咒,

變得開闊,擁抱好運。

05

學業(yè)·消極感

“感覺現在最累的不是上班,

而是學習。”

“三天中秋假,調休一天,

光是書面作業(yè)就有14個,

背書、實驗放在一起,

就有20個了?!?/p>

“大人都不情愿上班,

但有工資,

學生上學累死累活的

只有中高考……”

美美遺書中

這些充滿無力感的表達,

讓我想起這樣一個描述:

如果把我們的孩子,

看成公司里的員工,

你就會知道他們?yōu)槭裁聪胱詺ⅰ?/p>

每天五六點就要起來“上班”,

上到下午七八點“下班”,

回家還要帶著任務

“加班”三四個小時,

到深夜十一二點。

好不容易熬到了周六周日,

又被爸媽

拎到另一個公司“做兼職”(周末補習班)。

熬到了寒暑假,

又被爸媽找一個強化公司,

繼續(xù)“上班”(假期預科班)。

每天KPI考核,

考不好還被罵,

考得好接著考。

不能翹班,不能請假,

從來不發(fā)工資。

一干就是12年。

這樣的事兒,

讓大人干大人都想死,

別說孩子了。

著名心理學者洛薩達,

提出過這樣一個命題:

一個人要想在群體里活命,

他得到的積極向上的反饋,

和他遭受的消極無力的反饋的比,

大致是17:6,約等于3:1。

當積極反饋為3,

消極反饋為1時,

一個人才有意愿在群體里活下去。

否則,人很容易絕望,

甚至想到死。

這就是心理學上著名的

“洛薩達心理線”。

用到我們孩子身上:

我們孩子在學校

被肯定3次、被批評1 次,

他才愿意待在學校里。

而數據顯示:

中國的學生受到6次批評,

才可能換回一次表揚。

有的甚至連一次也沒有。

正向反饋的數值,

僅為“洛薩達心理線”的1/18。

我們的孩子,

就是在這樣匱乏肯定、

鼓勵和寬容的環(huán)境里,

被老師批評、家長辱罵、

同學嘲諷,從早累到晚。

美美的遺書,

是對教育和內卷的控訴,

也是對學校和家長的提醒:

我們所有大人正在聯合起來,

窮盡所有

“培養(yǎng)”一屆最絕望的孩子。

是時候,收手了。

06

未來·迷茫感

很多人可能會說:

“說到底,

還是現在小孩太矯情,

大人好吃好喝供著,

小孩說跳樓就跳樓。

我們那時候,

父母不管我們,

動不動還揍我們,

我們不也活到現在嗎?”

這樣的人,

我建議你好好讀讀

心理學家陳默老師的

《中國的孩子早變了,老師和家長卻執(zhí)迷不悟》。

讀完后,

你就會理解

美美為何在遺書中說:

“老師說‘先苦后甜,

讀書才有出息’,

但不是所有人都有出息的,

媽媽我太累了!”

我們那代人,

學習讀書、努力高考,

是為了改命,

是有看見確定的未來——

只要考上大學,

真的就能找到工作,

就能比父母活得更好。

現在的孩子呢?

沒日沒夜苦讀,

確定可期的未來在哪里?

就像那個一心自殺的、

復旦教授的孩子

說的那樣:

“我苦讀,中招,高招,

大學,研究生,參加工作,

出來也不就是這個鬼樣子,

還不如現在死了算了?!?/p>

無意義感,

是困擾我們孩子的最大問題。

這種無意義感,

不是單靠大人的雞血

就能挽救的,

它更需要全社會

給孩子一個好的就業(yè)生存環(huán)境,

讓孩子們看到奮斗的意義。

這是一個系統(tǒng)而深刻的命題,

不該回避。

我們的孩子,

從來不怕吃苦的,

前提是他們

要相信苦有所得,

苦有所值。

07

回家·力量感

“媽媽,我太累了?!?/p>

這句話,

不是已逝美美的吶喊,

而是很多孩子的求救。

我家孩子讀小學,

他時常也會抱怨“很累”。

我有幾個朋友的孩子

在讀高中,

她們也常和我訴苦:

“孩子太累了,

早上5點多上學,

晚上10來點才回來,

吃飯只有一二十分鐘的時間,

孩子累得兩眼無神,

無精打采?!?/p>

什么樣的前途,

配得上孩子如此的努力呢?

我不知道。

我只知道,

有個孩子讀高中的朋友,

是這樣做的:

孩子喊累時,

她會以“孩子病了”的理由,

向老師請假,

給孩子做好吃的,

讓孩子在家補覺。

孩子考試失利時,

她愿意讓孩子

退回到嬰兒狀態(tài),

在她身邊哭一會兒;

孩子崩潰絕望時,

她愿意陪孩子一起哀悼喪失,

在晦暗里待一會兒,

然后等孩子情緒平復了,

再和孩子一起

從問題里找方法,再出發(fā)……

她和我說過這樣一段話:

“缺半天課,一次沒考好,

崩潰哭一場,

這些放到人生長河里看,

根本就不算什么。

最重要的,這是我的孩子,

只有我能保護他。

我要在他受傷時,

讓他記得回家的路。

記住了回家的路,

一切都會慢慢好起來。”

是的,是這樣的。

能把一個孩子留下的,

不是宏大口號和無效說教,

而是過往歲月里,

曾被大人深愛過的美好。

被愛過的人,

會在暗夜里,

手拎小桔燈,

找到回家路。

他們內心有光,

所以無懼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