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最大限度封鎖中國半導體產業(yè)與世界的聯系,拜登政府多次向荷蘭、日本、韓國等國家施加壓力,要求對方出臺更加嚴苛的對華半導體出口管制措施。然而,隨著管制范圍不斷擴大,拜登政府面臨的阻力也隨之加強,而其中一部分阻力恰恰是來自于盟友內部。據觀察者網援引美媒彭博社本月2號發(fā)布報道稱,有知情人士向媒體透露,中方高層日前在與日本官員互動時明確發(fā)出警告,一旦發(fā)現日本采取進一步措施,強化高性能半導體制造設備對華出口管制,中方將不得不以“嚴厲的經濟措施”作為反制。
知情人士還特別指出,豐田公司已在私下告訴岸田政府的官員,中方很可能會用“切斷關鍵礦物獲取渠道”來威脅日本汽車制造業(yè)。彭博社還引用了白宮消息人士的話稱,岸田文雄的去留不應影響到美日關于加強對華出口半導體制造設備管制的談判,因為日本高層已經對此形成了共識。
但彭博社也認為,即便拜登政府有能力解除日本的后顧之憂,但考慮到距離美國大選僅有兩個多月的時間,同時日本首相也要面臨換人,這使得美日想要在年底之前達成任何協議都變得異常困難。雖然彭博社在報道中極力為拜登政府挽回顏面,但是整篇報道都在傳遞一個信息,即日本一旦受到中國在關鍵礦產上實施的反制,很有可能會動搖美日在收緊對華出口半導體制造設備上達成的共識,除非美國能夠拿出實實在在的資源,切實幫助日本擺脫對“中國礦產”的依賴。
但問題在于,美國若是能夠做到這一步,就不必處心積慮的滿世界拉盟友,想方設法的找礦、挖礦以及提煉了。換言之,我國從去年開始,對鎵、鍺等多種關鍵物項采取的出口管制措施,的確捏住了西方高端制造業(yè)的“命門”,以至于像日本這樣的忠誠追隨者,都開始主動和美國唱反調。事實上,美國目前在打壓中國半導體時所遭遇到的阻力,除了有來自日本的以外,荷蘭也是扮演著重要角色。
荷蘭新任首相斯霍夫在8月30號對外宣稱,該國在決定是否進一步收緊對華半導體出口規(guī)則時,將把阿斯麥公司的經濟利益放在很突出的位置。斯霍夫強調,阿斯麥對于荷蘭而言是一個“極其重要”的創(chuàng)新產業(yè),需要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受到影響。荷蘭新政府之所以會如此慎重,也是受到我國對半導體關鍵物項出口管制措施的影響,倘若中荷真的到了“兵戎相見”的地步,光是鎵和鍺兩種稀有金屬,就足以對阿斯麥公司造成沖擊。
可同時我們也要認識到,當我國不得不限制關鍵物項出口時,說明中國與美國的“芯片戰(zhàn)”已經進入到了“掰手腕”的關鍵階段。而壓垮對方的“最后一根稻草”,就是中國國產自研的光刻機,能否在未來幾年取得決定性突破,甚至是快速步入到商用階段。
哪怕只是在成熟制程領域提高國產比重,都足以對全球半導體產業(yè)形成震懾效應,進而迫使美國放棄現有的圍堵策略。目前,中國在成熟制程上已經基本能夠自給,真正關鍵的是接下來幾年能否在高端領域實現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