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及短視頻成癮給人帶來的危害,除卻過去我們時常提到的喪失長內容的閱讀能力以外,私以為還有一點是十分重要卻常被忽略的,即是個人對信息的檢索、分辨能力。上個月我在深圳見朋友,聊起最近幾個MCN公司新開的一個部門,這個部門叫評論信息部。
工作內容是要求員工在各個平臺下的評論區(qū)搶占前排,玩法與早年的微博有些相似,卻又不盡相同。早年的微博搞笑排行榜下每天都有成千上萬的人蹲守著,力圖搶占前排,也真的有許多人在過去因為玩梗出色而收獲一大票關注。
但十年之后,當下的搶占前排卻不再強調「原創(chuàng)性」,而是轉為傾向于復制粘貼準備好的文案。
小紅書、抖音或其他社交媒體的算法,大多決定了博主需要垂直,所以當一個東西「出圈」,成為爆款以后,博主則需要不斷地復制爆款的底層邏輯,力圖制造更多的爆款。
當一個用戶,希望通過「搶占前排」這件事來吸引更多的關注時,他同樣需要復制視頻的制作邏輯,開始人為地制造「爆款式的評論」。
對于博主來說,一條新視頻投入廣場后,最好的結果是被算法推薦給更多新的人。但對于評論的人來說,復制一條已經被其他視頻檢驗過可以成為爆款的評論,則要簡單得多。因為每一條新視頻都有新的觀眾,而這條已經被檢驗過的會引起眾人共情的評論,也一定會吸引新的人點贊,從而促進轉化。
于品牌/公司來說,他們需要通過爆款評論加深觀眾對他們的印象,從而提高知名度,于素人而言,他們同樣需要觀眾的點贊與關注度,來獲取關注。
已然成為一門新的生意。
這也是為什么,我們時常在抖音的評論區(qū)看見同一個博主的視頻評論區(qū)里,占據前排的總是那幾條反復出現的、重復的評論。
如果說評論區(qū)的高地被重復復制粘貼的熱評所占領,是人為制造出的信息繭房;那么,平臺的算法選擇則是讓信息的繭房進一步加重了——過去我曾在文章中寫過一個現象:
我曾經一度以為,信息繭房的局限僅僅在于數據算法會使得人留在舒適圈之內,并主動隔絕我們不關心的一切。但直到昨天我才知道,原來平臺的評論也會分性別顯示。有博主發(fā)現,同一條視頻,他和妻子看到的評論區(qū)截然不同,女生的評論區(qū),前排高贊的評論全部由女性發(fā)出。
新聞學之中有一個名為「議程設置理論」的概念,有學者認為,大眾傳播可以通過提供信息和安排相關的議題來有效地左右人們關注哪些事實和意見,甚至是他們談論某件事的先后順序?!按蟊妭鞑タ赡軣o法決定人們怎么想,卻可以影響人們想什么。”
這就好比電影之中的蒙太奇理論,一個面無表情的人物特寫出現在銀幕上時,它會在觀眾內心產生什么樣的情緒呢?——這取決于它的上一個鏡頭講了一個怎么樣的故事。如果上一個鏡頭里,有與主角關系密切的人物死去,銀幕前的觀眾會下意識地將悲傷的情緒代入面無表情的鏡頭內,給予它悲痛的情感。
最近熱播的《新聞女王》里有這樣一個設置,劇集的前25集都會出現一幀名人名言的引用畫面,而當觀眾已經默認了這樣的設置時,最后一集出現的有關魯迅的名人名言,卻偏偏是假的,魯迅從未說過這句話。
“電視喂什么,觀眾就吃什么。每一個畫面、每一個文字都是經過設計篩選出來的,所以,再動聽的內容也要查證?!?/p>
誠然,信息時代看似使我們對于信息的檢索能力變得更簡便、更輕易了,但不可否認的是,也正因為此,我們開始不自主地形成習慣,習慣媒體給予我們揉碎了遞到嘴邊的信息,卻很少主動查證信息的真?zhèn)巍?/p>
社交媒體存在的作用,本該是讓我們利用它看見更廣闊的世界,與世界里正在奔跑的他者,而非是習慣于被動地接受繭房內關注的博主陳述的觀點,并全盤接收。多方求證是一種極為重要的能力,它意味著我們對世界還抱有極強的好奇心,而不是當一個人在視頻的前3秒提出一個有趣的發(fā)問,觀眾則下意識地認為這個視頻里的一切都是「答案」。
答案本該是由自己找到的。因為比結果更重要的,是在發(fā)現的過程里所邂逅的,通往四面八方的可能。人始終是在與世界對話的過程里認識與完善自我的。
上一篇:“施救”困在網絡戾氣里的未成年人
下一篇:懂車帝冬測爭議,誰是最大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