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寮步泉塘社區(qū),現(xiàn)代小樓與古舊屋脊相映成趣,蜿蜒廊橋跨塘而過,將兩岸的時光輕輕牽起。隔水相望的兼六公祠與麗朝黃公祠,紅墻黛瓦間仍凝著烽火氣息——這里曾是東莞新三區(qū)抗日民主政府的心臟,八十一年前,東莞兒女在此用熱血書寫了一段不屈的崢嶸歲月。
古祠深處的抗日記憶
穿過泉塘社區(qū)的街巷,兼六公祠的鍋耳封火墻靜靜矗立。紅石砌就的前壁被歲月磨出溫潤光澤,青磚墻體上的斑駁痕跡,藏著1944年冬天的秘密。這座坐西南向東北的清代建筑,三間兩進合院式布局,109.43平方米的空間里,抬梁與穿斗混合式梁架撐起的不僅是硬山頂與博古脊,更曾撐起新三區(qū)抗日救亡的重任。
“你看這六根石柱,四根方形、兩根圓形,都有4米高,柱座是四層的,底層方、上層圓。”社區(qū)宣傳員黃柱河站在祠堂天井里,指尖拂過柱身的歲月刻痕,“老人說,當年區(qū)府干部就在這里開會?!?/span>
1944年12月,東(莞)寶(安)行政督導處下轄的新三區(qū)抗日民主政府在此成立,龍洸任區(qū)長,轄寮步、桑園、兩頭塘、溫塘、橫坑、浮竹山、余屋、周屋、增埗、良平等鄉(xiāng)。區(qū)府設在寮步泉塘兼六公祠,在村里設立農會、婦救會、衛(wèi)生站等組織。黃錦培任農會會長,黃棠任民兵大隊長,韓可見任婦救會主辦干事,還有袁衛(wèi)民、曾玲所領導的政工隊常在寮步鄉(xiāng)四處活動。在新三區(qū)區(qū)府干部的帶領下,組織村民開展抗日救亡和減租減息運動,積極發(fā)動青年參加抗日游擊隊,抗擊日偽軍。
“別瞧這公祠不大,當時是‘指揮中心’,辦公、培訓多在對面的麗朝黃公祠?!秉S柱河指向塘對岸的另一座古祠,“以前抗日活動、革命運動多是在祠堂里進行,這里平時人少,不容易被敵人發(fā)現(xiàn)。又屬于公共區(qū)域,不會打擾村鄰們的生活。”
烽火泉塘的勇毅擔當
泉塘這個距大嶺山抗日根據(jù)地僅十多公里的村落,靠近寮步圩鎮(zhèn),卻有著“地利人和”的革命優(yōu)勢——1943年至1945年間,這里成了東江縱隊的重要據(jù)點。
“當時寮步駐著日軍,偽警察所就在附近,經常掃蕩大嶺山?!秉S柱河說起村里的老故事,語氣不自覺凝重起來。那時的泉塘以農耕為主,村民多是勞苦大眾,深受剝削卻民風剛健,蘊藏著盼翻身、求解放的強烈愿望,群眾基礎良好。
這里作為東莞知名的游擊隊活動地,在抗日戰(zhàn)爭中,革命先烈打擊敵偽、痛殲日寇,為抗日戰(zhàn)爭的勝利貢獻了力量。泉塘村上下一心,涌現(xiàn)出一批可歌可泣的抗日英雄。東江縱隊戰(zhàn)士何清、張錦標、黃介等人都在泉塘村留下了革命的軌跡。黃棠的故事至今被老輩人念叨:這位民兵大隊長身先士卒,帶著村民在石狗嶺、崗貝、寒溪水等地打了一場又一場硬仗。
1945年3月,新三區(qū)并入新一區(qū),兼六公祠歸回泉塘新圍村,但那段烽火記憶從未褪色。2006年,它被列為寮步鎮(zhèn)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成為東莞市不可移動文物;2018年,被公布為東莞市第十一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21年,被評為第四批東莞市中共黨史教育基地。
古祠新韻里的精神傳承
如今的兼六公祠已經完成修繕,等待著最后的驗收檢查,新鋪的碌灰筒瓦在陽光下閃著柔和的光,重新繪制的墻壁古畫再現(xiàn)了當年的雅致,唯有那些刻意保留的舊磚舊瓦,仍帶著硝煙的氣息。
“修舊如舊,是為了讓后人摸到歷史的溫度?!秉S柱河站在祠堂門口,望著塘邊散步的村民,“等驗收通過,這里就會對市民開放。計劃把兼六公祠和麗朝黃公祠一起打造成紅色景點,讓孩子們知道,腳下的土地曾有多少人舍命守護?!?/span>
八十一年過去,泉塘社區(qū)早已換了新顏,但紅色基因始終在血脈里流淌。社區(qū)里的老人常帶著孫輩來祠堂前駐足,講黃棠的勇猛,講婦救會的細心,講那些沒留下名字的村民如何冒著風險給游擊隊送情報。
站在即將開放的兼六公祠前,塘水映著古祠新影,仿佛能聽見八十一年前的抗日口號與今日的歡聲笑語交織。這里是東莞抗戰(zhàn)的縮影,是軍民同心的見證,更是一座活的課堂——告訴每一個走近它的人:勝利來之不易,精神永不褪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