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蕉在线视频网站,国产视频综合,亚洲综合五月天欧美,成人亚洲综合,日本欧美高清全视频,国产视频黄色,欧美高清在线播放

長安加速投靠華為

作者 | 塞爾達

汽車央企“會師”華為,正在提速。

5月6日晚間,長安汽車公告投資華為車BU公司的最新進展。

公告顯示,長安汽車已完成交易項目涉及的財務、法務、業(yè)務和技術盡職調查,雙方正在就交易關鍵條款進一步協(xié)商。公司預計不晚于8月31日簽訂最終交易文件。

長安汽車近年加速新能源轉型。2021年,長安汽車成立阿維塔科技有限公司,引入寧德時代投資,并與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業(yè)務單元(下稱“華為車BU”)達成深度合作,有意仿照造車新勢力,將阿維塔打造成高端智能電動汽車品牌。

但近兩年合計虧損約60億元的阿維塔銷售情況一直難有起色,今年一季度累計交付只有1.45萬輛,只完成了公司全年目標的14.5%。新能源車發(fā)展不順也讓長安汽車業(yè)績承壓,今年一季度,其扣非凈利潤暴跌9成。

新能源車賽道下一階段的競爭主要集中在智駕技術,華為是國內當之無愧的龍頭,自然成為了長安在逆境下急需擁抱的大腿。

除了長安與華為深度綁定,東風、一汽都在加緊與華為結盟,這也意味著最抗拒“出賣靈魂”的央企也開始倒向華為。

不過,一向在合作中扮演主導角色的華為,與三大汽車央企的聯(lián)盟,必然會產生話語權的博弈,更為現(xiàn)實的問題是,聯(lián)盟造車一旦出了事故,責任到底是誰的?

點擊下方名片,關注金角財經,我們將為你剖析更多社會熱點,拆解經濟事件背后的邏輯。

長安急需靠山

這筆無論對于長安汽車,還是整個中國新能源車行業(yè),都會產生深遠影響的投資,始于去年末。

2023年11月,長安汽車與華為簽署《投資合作備忘錄》。

彼時,華為擬設立一家從事汽車智能系統(tǒng)及部件解決方案的新公司,注入相關技術、資產和人員,并開放外部融資。長安汽車計劃入股這家新公司,成為“天使輪投資人”。

合作公告稱,華為智能部件公司的業(yè)務范圍包括智能駕駛解決方案、智能座艙、智能汽車數(shù)字平臺、智能車云與智能車燈等。接近華為的人士向媒體確認,這家新公司主要資產和團隊來自華為車BU。

2024年1月16日,華為注冊了深圳引望智能技術有限公司,該公司即為長安汽車的投資標的。自合肥政府投資蔚來后,新能源車企常??吹降胤秸挠白?。而這一次就有說法稱,長安汽車投資車BU得到重慶市政府支持。

值得注意的是,在當初華為車BU獨立公司的天使投資人傳聞名單中,央企陣容除了長安汽車,還有一汽和東風兩個重量級企業(yè)。

根據(jù)市場消息,一汽集團有意投資,但希望全資收購華為車BU,華為并不同意,此后雙方沒有更深一步接觸;東風集團也曾接觸華為車BU,目前已有品牌和技術層面深度合作,但入股事宜還沒有明確進展。

相比之下,已完成盡調并設下最后日期的長安汽車,和華為的合作明顯要推進得更快。這可能與長安汽車的業(yè)績和新能源車發(fā)展不順有關。

2024年一季度,長安汽車扣非凈利潤僅為1.1億元,同比暴跌超9成。

根據(jù)多家媒體報道,阿維塔2024年將挑戰(zhàn)10萬輛的銷量目標。但前段時間長安汽車在投資者互動平臺表示,3月阿維塔交付5016臺,一季度累計交付1.45萬輛。這意味著,阿維塔一季度僅完成了目標的14.5%,并不理想。

銷售承壓令阿維塔難以扭虧。2022-2023年,阿維塔凈利潤分別為-20.15億元和-36.93億元,兩年累計虧損57.08億元。

更嚴重的是,3月份后,國家宣布將對央企在新能源車方面單獨考核,考核內容包括技術、市場占有率、發(fā)展?jié)摿Φ?。對于長安汽車來說,這帶來了業(yè)績之外的另一種壓力。在業(yè)績和政策考核的雙重壓力下,長安汽車必須加快與華為這種巨頭結盟的步伐。

2024年4月19日,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在2023年業(yè)績會上稱,投資華為車BU獨立公司進展要依照上市公司規(guī)定披露,長安汽車和華為有著廣泛深入的合作,甚至包括人才培養(yǎng),他本人還參加了華為的輪訓。

朱華榮強調,長安汽車智能化戰(zhàn)略是堅定的,之前和華為、寧德時代合作打造高端品牌阿維塔就是基于這種考量。他判斷,到2027年,在長安汽車新車中,具備輔助智能駕駛功能的產品占比將超過八成。朱華榮沒有明確華為智能駕駛系統(tǒng)在長安汽車產品中的應用占比。

央企加速轉型

長安汽車的動作,是央企加速新能源轉型的體現(xiàn)。

3月5日,全國兩會期間,國務院國資委主任張玉卓宣布,國有車企的新能源汽車發(fā)展不夠快,不如特斯拉和比亞迪,國資委將為三家汽車央企“松綁”,對其新能源汽車業(yè)務單獨考核。

這三家汽車央企分別是一汽集團、東風集團和長安汽車。

張玉卓同時還指出,在新能源汽車發(fā)展初期,投入居高不下,國企顧慮當期利潤考核,很難全速推進。政策調整旨在破除障礙,未來考核重點將轉向企業(yè)新能源汽車技術、市場占有率、發(fā)展?jié)摿Φ确矫妗?/p>

政策的背景,是汽車央企在新能源轉型上已經慢了一步。

2023年,東風集團、長安汽車和一汽集團的新能源汽車銷量占比分別為21.6%、18.8%和7.1%;同期,國內市場平均水平達到31.6%。

行業(yè)普遍預計,到2025-2026年,新能源汽車在新車銷量中占比將越過50%關口,新能源汽車將是消費者購車主流選擇。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王青指出,汽車央企若不能抓緊時間迎頭趕上,未來銷量可能會急劇下滑。

市場公認,新能源車賽道未來的競爭焦點在智能化。

2023年以來,智能座艙和智能駕駛功能的市場價值逐漸顯現(xiàn)。以華為合作品牌問界新車型M7為例,消費者選購高階智駕版的比例超過一半,遠超華為預期。

顯然,對于在新能源車轉型中已經慢了一步的汽車央企來說,要想追上特斯拉、比亞迪和新勢力們,智駕是必選項。

不過,智駕技術的研發(fā)需要大量人才,一個很現(xiàn)實的問題是,軟件類人才的薪酬水平比其他技術工作高出一大截,央企很難滿足要求。一家汽車央企董事長的年薪只有幾十萬元,甚至不及民營企業(yè)里的高級技術人員。

除了人才激勵,內部管理也成為阻礙因素。一名央企技術人士舉例稱,央企機制僵化,軟件院的人即使熬夜寫了代碼,早上也需要按時打卡,給他們較高的薪酬還會招致其他部門不滿。

對于以穩(wěn)為先的央企來說,短期內對此作出大幅改變并不現(xiàn)實。在業(yè)績和政策考核的壓力下,尋找外部盟友遠比自己慢慢發(fā)展起來更現(xiàn)實。

在中國智駕領域,華為是毫無爭議的頭部企業(yè),自然成為了央企結盟的搶手對象。據(jù)相關媒體報道,除了走得最快的長安汽車,東風汽車也正聯(lián)合一汽集團積極推進參股“華為車BU”事宜,預計到今年6月會有初步結論。

三大汽車央企集體“會師”華為,看起來只是時間問題。

結盟背后的博弈

央企和華為結盟是大趨勢,但雙方背后依然存在不少博弈。

這要由華為和車企的合作模式說起。

華為汽車合作方式有三種,分別是“智選車”模式、HI(Huawei Inside)模式和普通的零部件供應模式。智選車和HI是兩種深度合作模式,除了零部件銷售,華為還會通過軟件收費、技術授權或者銷售車輛獲得額外分成收入。

在HI模式下,車企使用華為軟硬件全套智能汽車解決方案,尤其是自動駕駛系統(tǒng),車輛尾部帶有“HI”標識,華為還希望在后期軟件收入中分成。智選車模式更進一步,華為還會參與產品定義研發(fā)、設計,車輛在華為手機終端網絡中銷售。智選車模式被外界評價是“無限接近造車”。

從目前情況來看,華為HI模式的進展不如智選車。這是因為,智選車模式有華為品牌背書,消費者容易將其等同為“華為汽車”,吸引大量華為手機粉絲。同時,智選車產品在華為數(shù)百家店面銷售,一般車企很難迅速建立起如此規(guī)模的銷售渠道。

此外,華為深度參與產品設計和定義,也容易發(fā)揮其智能化強項。例如HI模式合作方和問界都使用華為鴻蒙智能座艙操作系統(tǒng),但問界從系統(tǒng)到人機交互界面全部都由華為開發(fā),HI合作方則由車企自己開發(fā)。從體驗效果看,問界智能座艙系統(tǒng)更加流暢。

不過,智選車模式優(yōu)勢雖大,但一直被詬病“出賣靈魂”,央企更愿意選擇HI模式,希望話語權依然掌握在自己手中。

今年初,在長安汽車舉辦的2024年全球伙伴大會上,朱華榮就公開吐槽華為智選車模式。他稱,長安阿維塔不選擇華為智選模式是為了更好地保障用戶的根本利益,如果一個合作模式不利于明確責任歸屬,就是有問題的。

“(這個環(huán)節(jié))你負責,然后是你在做,那個(環(huán)節(jié))是我負責,你也在做,這里面是有很多的角色可能混亂,長遠一定會帶來很多新的問題,甚至會傷害到廣大的用戶最終的利益。”

但在政策以及業(yè)績壓力下,央企對于是否出賣靈魂也開始掙扎了。

此前,東風嵐圖、東風猛士與華為簽署戰(zhàn)略合作協(xié)議,雖然均未透露合作模式,但是外界廣泛認為是華為HI模式。不過,東風汽車黨委常委、副總經理尤崢表示,東風汽車不會放棄品牌走智選車路線,與華為車BU是技術合作,但并非傳統(tǒng)意義的HI模式。

東風這番表態(tài),似乎也代表著央企態(tài)度的微妙變化。在國資委喊話之后,再加上賽力斯與華為合作推出的問界實現(xiàn)銷量暴增股價暴漲,央企也不得不考慮深度借助華為的力量完成國資委提出的技術、市占率等要求。

而央企和華為關于話語權的博弈,恐怕在雙方結盟后的相當長時間內依然存在。

造車聯(lián)盟的隱憂

在央企和華為博弈過程中,一場車禍讓這種“聯(lián)盟造車”模式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

4月26日,一輛問界M7在山西運城追尾一輛停在快速車道上的灑水車,車內駕駛員和兩名乘客身亡,其中包括一名兩歲的兒童。網絡上流傳的視頻顯示,碰撞發(fā)生后車輛前部起火,還有熱心人士努力砸窗試圖開門救援。

車主家屬隨后發(fā)聲提出多個事故疑點,強調問界M7宣傳的自動緊急剎車功能沒有發(fā)揮作用、氣囊沒有打開、車門沒有在碰撞后自動解鎖。問界M7上市時,華為將AEB作為主動安全技術亮點重點宣傳。

問界品牌屬于華為,AITO品牌屬于賽力斯,消費者并不了解其中差異,一般以問界品牌稱呼。問界有M5、M7和M9三款車型在售,這些新車上市發(fā)布會都由華為主導。

4月28日,賽力斯旗下AITO汽車發(fā)出聲明稱,該車輛發(fā)生事故時,車速為115公里/小時,安全氣囊正常打開,動力電池包特性均正常。AITO汽車披露這款車型為M7 Plus。

從官網發(fā)布的車輛配置表看,M7 Plus沒有搭載華為智駕系統(tǒng)。這意味著事故發(fā)生時,車輛處于駕駛員控制狀態(tài)。華為在一份原定發(fā)布又迅速撤回的聲明中指稱,事故車輛M7 Plus搭載的是博世智駕系統(tǒng),事發(fā)時車速超過了AEB工作范圍,因此AEB沒有啟動發(fā)揮作用。

博世被迫在4月29日公開回應稱,事故車輛搭載的不是博世智駕系統(tǒng)(含AEB)。有汽車行業(yè)資深人士稱,作為零部件供應商,博世公開回應來自整車品牌方的質疑,這種情況非常罕見。

這起車禍考驗著華為和其盟友。在華為鴻蒙智行合作模式中,盡管車企無限接近于代工方,但國內汽車制造采用準入管理,在法律意義上,車企仍是責任主體。

這種合作造車的新模式下,當出現(xiàn)重大輿論事件,尤其是車禍時,究竟應該由誰承擔責任,恐怕未來將成為華為與各盟友間的心結。

相比之下,華為更像立于不敗之地。有業(yè)內人士稱,華為在銷售汽車時,希望搶占消費者認知,讓他們認為這是華為產品,此次事故發(fā)生后,華為又退回供應商定位,擔心損害自身智駕系統(tǒng)形象。

這種風險主要由盟友承擔的合作模式,恐怕會引發(fā)對輿論危機尤其敏感的汽車央企的擔憂,為雙方的下一步深度結盟埋下隱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