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不僅需要理性冷靜地面對“升學誘惑”,還需要教育孩子識別騙局,引導孩子學會思考、辨別。
撰稿 / 熊丙奇(教育學者) 編輯 / 劉昀昀 校對 / 陳荻雁
▲資料圖。圖文無關。圖/新華社
據陜西網白鹿視頻報道,4月3日,江蘇常州一14歲少年被保送清華大學,家長辦升學宴后發(fā)現(xiàn)被騙。
據男孩父親回應稱,當時事情還沒確認,家里辦升學宴時,酒店聽說孩子被保送清華,就寫在了大屏上,被人拍照傳網上后遭到質疑,后來發(fā)現(xiàn)確實被騙了。對于被騙經過,孩子父親不愿再提,表示一家人因此事整夜失眠,孩子至今沒有去學校,準備先休息一段時間。
白鹿視頻
【#家長為14歲娃辦清華升學宴發(fā)現(xiàn)被騙#】4月3日,江蘇常州。一“14歲少年被保送清華的升學宴”照片在網上流傳,對此網友質疑14歲能被保送的真實性,懷疑家長是不是被騙了,還有網友稱家長被騙了3萬元學費。 對此孩子父親回應,之前收到孩子“被保送清華”的消息,趕上家里舉行喬遷宴有人現(xiàn)場談論保送 詳細
383 1653 54051
04月03日 13:31
透過此事,其實也給廣大家長提了個醒,既不要輕信“保送”“免試”等騙子話術,也不應該對孩子抱有不切實際的期待,以至于,被各種忽悠迷惑,讓孩子深受其累。對于孩子的成長、成才,家長應有理性的期待,回歸育人的常識。
隨著騙子的騙術層出不窮,更需要家長們理智冷靜,保持平常心。所謂因材施教,不僅要求學校要了解學生的個性、能力,也需要家長理性評價自己的孩子,對孩子有合理的成才期望。
我國之前曾有過“全民奧數”現(xiàn)象,不管孩子有無數學特長、興趣,部分家長會送孩子去上奧數班。有的校外培訓機構用“提分承諾”等來招攬生源,就是看準了家長對孩子的期待。
因“孩子被保送進清華”而被騙的家長,并不是個案。近期,一些“培訓班”打起了家長的主意,以“清華大學有保送名額”等話術,忽悠家長一擲千金。
這其實也給公眾提了個醒,家長不僅需要理性冷靜地面對“升學誘惑”,還需要教育孩子識別騙局,引導孩子學會思考、辨別。
我國中小學生心理問題呈現(xiàn)低齡化的特點,其中,一些原生家庭的家庭教育存在問題,是導致學生出現(xiàn)心理問題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這當然不是去指責家長失管失責,而是說,在家庭教育過程中,家長還應該多上點心——不僅是對孩子,也是對自己。
無論是從《家庭教育促進法》看,還是從孩子成長過程的需求看,家長都要依法履行監(jiān)護職責,并了解與孩子求學、成長、升學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除保持理性、克制虛榮外,家長們也不妨增加對升學政策的了解,不要相信道聽途說的東西,如花多少錢可以搞定名校等。
從這個維度看,學校等同樣需要加強對家長的家庭教育指導,包括讓家長了解從幼升小,小升初到中考、高考的升學政策,以此杜絕發(fā)生在升學階段的招生詐騙。
當然,對于越來越隱蔽、花樣繁多的各類騙局,職能部門也該提升監(jiān)管觸角,加強打擊力度,讓更多家庭與孩子免于詐騙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