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向來有春天制作艾角的食俗
在這個艾草適吃適用的節(jié)點
厚街環(huán)岡村的尹媽媽和她女兒們正忙碌起來……
【我媽媽81歲了,從記事開始就跟她學做艾角,街坊鄰里很多都來我們這里買!】
尹媽媽的二女兒娟姐開心地說道。
就地取材
艾角口味別具一格
又是一個普通的早晨,厚街環(huán)岡大村南社六巷六號的院子里遠遠地飄出一股濃郁的艾草香味,尹媽媽和她的幾個女兒們正忙著做艾角,她們有的負責清洗艾草,有的負責炒制餡料,有的負責燒柴蒸艾角……
大家互相幫忙,整個小院因為她們忙碌的身影而變得熱鬧起來。
尹媽媽叫尹竹滿,今年已經(jīng)81歲,在村里制作艾角已有20多年,如今還堅持參與制作過程。
(尹竹滿)
別以為這里的艾角跟其他地方一樣,能在一個地方屹立不倒20多年,一定是有它的道理。
聽附近的人說,尹媽媽做出來的艾角口味獨特,有著天然蒜香和烏欖葉香味。
原來,尹媽媽制作艾角時就地取材,用村里那幾棵上百年歷史的老烏欖樹樹葉給艾角墊底,選用的艾草也是村里黃泥地田間新鮮生長、開著小白花,村民們稱之為“小艾”的艾草,它有別于市面上常見的大葉艾草,而且在制作過程中還要加入新鮮蒜頭,餡料分為甜、咸兩種。
(村里百年歷史的老烏欖樹樹葉)
這樣一來,她們家生產(chǎn)出來的艾角口味別具一格,大家都習慣性地稱之為“厚街環(huán)岡艾角”。
關(guān)于這個事情,娟姐笑著說:
我們也不知道自己做的艾角和其他地方的艾角有區(qū)別,只知道外婆教給母親就是這么做的,我們也學著做!后來才知道寮步、麻涌等地的艾角原來是用香蕉葉或是其他葉墊底,也不一定放蒜頭!
從小學做艾角
村民親切地稱她“大碌竹”
尹竹滿是地道的村民,回憶起過去時,娟姐說媽媽從小起就和外婆一起學做艾角,長大后忙于農(nóng)耕和照顧孩子們,沒時間做艾角。
直到孩子們都長大了,有一年春天看到田間的艾草開著小白花,心想自己也閑下來,才想起來繼續(xù)制作艾角。
#p#分頁標題#e#
(艾草和艾草粉)
幾個女兒們在尹媽媽的帶動下也學做艾角,她們不僅自己蒸來吃,也和村民們分享,甚至有人經(jīng)過她們家院門口,忍不住聞香推門問個究竟,她們就把自己的艾角送給大家吃。
時間一長,尹媽媽家制作的艾角獲得了大眾的認可,村民和附近居民樓的住戶們紛紛找到她們,建議她們多做一些艾角來賣。如今,她們做的艾角一部分自己吃,一部分滿足周邊市民訂單需求,漸漸已有20多個年頭。
由于名字叫尹竹滿,村民們都親切地稱尹媽媽為“大碌竹”,只要有人找來買艾角,村民都會說:“哦,你找大碌竹!”
前幾年,尹媽媽身體不適,家里的艾角暫停不做。結(jié)果她在村子附近公交車站遇到一位打聽“大碌竹”艾角的人,她告訴對方自己就是“大碌竹”,那一刻尹媽媽仿佛又恢復了力氣。
制作要求嚴格
希望將厚街環(huán)岡艾角做下去
雖然尹媽媽年事已高,但她對制作艾角的要求絲毫不馬虎,在她的指導下,女兒們的艾角也學做得有模有樣。
(尹媽媽在監(jiān)督工作)
娟姐說母親對艾角制作的要求很高,而且標準從未改變,甚至有些刻板和固執(zhí)。
一定要用土灶燒荔枝柴,大鍋蒸,就連點火都一定是用父親習慣用的那款老式火柴,用來擺放艾角的那個簸箕也是父親30多年前用竹子親手制作的,新鮮的艾草要水洗去掉艾草花,口感才不會苦!艾草要自己去田里摘新鮮的,艾角才好吃!
(老式火柴和簸箕)
尹竹滿的小女兒說,艾角賣3元錢一個,價格幾乎沒怎么改變。近年來,除了周邊居民,連外面的人也聽說尹媽媽做的艾角。
有特別打聽到厚街環(huán)岡艾角的企業(yè)會下幾百個艾角的訂單,尹媽媽就會“監(jiān)督”大家做艾角,有時會很忙碌,但是制作艾角的10多個環(huán)節(jié)一個不落,全部按照尹媽媽的要求完成。
雖然艾角好吃,但下一輩大都“愿吃不愿做”,尹竹滿的小女兒說做艾角確實很辛苦,但是按照母親的意愿,至少她和姐妹們會將母親的艾角一直做下去。